第388章 情景再现(1 / 2)

汉末军阀 咖喱酱 1157 字 5个月前

登得高才能望得远。

张绣带着张标、诸葛亮、秦臻等人,沿着崎岖的小道往上爬,登临了一座不知名的山峰上,山峰很高,站在上面张开双臂,感受着来着顶峰清爽的凉风的拥抱。

灵石口是太原盆地和临汾盆地的交界口,站在山峰上,可以大致地看清楚两个盆地的笼廓,远远的望去,两个盆地内一马平川,沃野千里,又有纵横的水系,真是天然的粮仓。

随着高干和田璟在并州加强国策的推行,使得整个并州的百姓都分到了天地,对大靖的认同和归属感非常地强烈,百姓安居乐业,生活蒸蒸日上。

这是张绣最想看到的结果。

看来,当年他任命高干为并州总督的决策是十分正确的,他能够在士族的围攻中杀出一条血路,而且还能让士族们心服口服地接受国策,这点难能可贵。

“大同、忻定、太远、临汾和运城,这是并州的五大盆地,就像益州的天府之国一般,地里条件优越,是天然的粮仓。”张绣望着山峰下的平川,“如今国策在并州顺利推行,百姓们分得田地,开垦田地,用不了多久,并州的粮食产量将会大幅度增加!”

诸葛亮接话:“洋洋冀州,鸿原大陆,界何泽之曲山川襟带,原野平旷。东近瀛海则资储可充,南临河济则折衡易达,川原绕衍,控带燕齐,称为都会。有冀州之平原、并州之盆地,益州之天府,不过几年蓬勃,我大靖将鼎力于天下!”

这话说得豪迈,荡气回肠。

张绣望着诸葛亮:“孔明方才说控带燕齐,称为都会。可是认为,朕迁都乃是正确的选择?”

诸葛亮:“皇上,冀州!土平兵强,英杰所利,是南北之冲,戎马之场,要害之重地。冀之得失,关乎国之兴亡。臣以为,可迁都于冀州。幽州苦寒,请皇上慎重。”

张绣点头:“孔明之言有理,但你之所忧与朕之所忧不同,冀州得失关乎国之兴亡,则说明冀州的重要性,你要朕迁都于冀州,其目的就是怕魏、吴等国,但朕看到的不是区区魏、吴,而是大漠以北的世纪之敌。”

诸葛亮愣怔地看着张绣。

他害怕的得失就是黄河以南的曹魏和孙吴,没想到张绣的眼界如此的远。

就听张绣继续说:“朕迁都于蓟县有两个原因,其一是防备日后北方的敌患,其二嘛!就是大力地发展海上实力,为下一步战略做好扎实的基础。”

海上实力?

下一步战略?

诸葛亮又愣怔了。

沉浸下来,诸葛亮仔细地想了想,不太确定的开口:“皇上您的意思,是要开拓海上航线,东征东瀛之地?”

张绣笑了起来:“不愧是诸葛孔明,一点即透。东瀛之地虽小,但也不可忽视,待幽州、冀州平定之后,朕就开始大力地发展海上实力,既可以南下破吴,亦可东出取东瀛,这便是朕迁都于蓟县的第二个原因。”

中原的魏国没有了曹操,又失去了冀州肥沃之地,如同断了翅膀的雄鹰,飞不了多久了。荆楚之地偏安一隅,也不可能是大靖的对手。等大靖破灭曹魏,再灭刘楚之后,就剩下孙吴一家了。

可以跟孙吴慢慢地耗一耗。

所以对中原大地,张绣是势在必得,现在要做的就是考虑长远的打算。

东瀛之地,在后世的记忆中,那真是满满的仇恨。

为了不让悲剧在自己的身后上演,张绣决定早早地就将东瀛拿下来,纳入大靖的版图,成为大靖的一份子,教化东瀛人说汉语,写汉字,成为正儿八经的大靖人民。

不仅是东瀛,还有高句丽,一同纳入大靖的版图之中。

山顶凉爽的风吹拂在脸上,鼓动轻盈的衣袍飞舞,站在着山巅之上,让人悠然生出一种豪迈之感,一望看去,望不尽的,都是大靖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