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辽东三韩(1 / 2)

汉末军阀 咖喱酱 1241 字 5个月前

公孙度,字升济,辽东襄平人,在中平六年,经同乡徐荣的推荐,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

公孙度才能出众,做事公私分明,素行历法,到任辽东后,执行严刑峻法,打击豪强势力,使令行政通,羽翼渐丰。

在打击豪强实力方面,公孙度跟张绣有些类似,但张绣对好强士族的下手更加果断,更加的彻底,直接铲除了士族对土地的掌控权,使田地归于民而不归于绅,但公孙度能够做到这些已经难能可贵了。

他到任不久,中原地区董卓乱起,各地军阀相互攻杀。公孙度也趁机自立为辽东侯,置平州,自领平州牧,随后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南取辽东半岛,甚至越海取胶东半岛北部东莱诸县,因后来张绣派高览守幽州,公孙度不得已放弃东莱,退守辽东半岛。

公孙度的锐意进取和苦心经营,使辽东地区在汉末的战乱时期,获得了暂时的安宁,推动了当地生产技术和封建文化的发展,在公元204年时,病逝,其子公孙康继承其位。

公孙康随父志,一心治理辽东半岛。

经过多年的发展,辽东地区的经济实力快速提升,公孙氏在辽东地区根基扎实,深受百姓爱戴,这也是张绣要以劝降为主的原因所在。

想要攻打东瀛岛,就必须先拿下辽东地区,海军从辽东半岛出发,相对渤海距离会近很多,减少不需要的伤亡和弯路。

当然,辽东地区的东边还有三韩之地,就看三韩识不识相了,当年建造海船的时候,踏顿就已经主动请缨了,只是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你认为,公孙康归顺我大靖,会提出哪些条件?”张绣看向太子张标。

张标早就预测了公孙康的目的,便道:“以儿臣之见,公孙氏在辽东苦心经营两代,已经在辽东深根,而且公孙康追随父志,致力于辽东,所以,儿臣以为,公孙康所求,还是想继续留在辽东。”

“那你认为,此人可留否?”

“公孙康一心治理辽东半岛,是可造之材,儿臣以为此人可用,但只限于公孙康,其子孙后代不可继承其位继续留在辽东。”张标款款而谈,“公孙氏在辽东越发根深蒂固,朝廷对辽东的控制力就越弱,事态若是持续下去,那辽东半岛就变成公孙氏而不是大靖的了,所以儿臣以为,可任命公孙度为平州总督,但要取其侯位,不可世袭罔替,其子可送到长安任命。”

张绣非常满意地点头。

从处理这件事的手段看来,张标已经具备了一个皇帝的能力,处理事情有条有理,头头是道,既能保护臣子的利益,也能维护国家的权力。

“嗯……此事就这样处理。再说说三韩之事。”张绣说,“朕估计三韩不会轻易投降,而且朕也不想接受三韩之地的投降。”

张标有些不解:“不费兵马而取三韩之地,父皇为何不接受他们的投降?”

张绣笑了笑:“那是你不了解三韩之地这些人的秉性,都是些欺软怕硬的主,你要是不打一顿,不把他打疼,他就会认为自己可能有能力一战,存有不服的心理,不利于地方的控制;只有派重兵去打,打得越狠,这些人就越服,越怕,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治理当地。”

张标不了解三韩之人的秉性,但也明白父皇所说的道理,也点了点头。

张绣说:“你传朕旨意,叫高览、踏顿准备兵马粮秣,将炮兵、火器营的人都调过去,待辽东之事谈妥之后,就出兵攻打三韩之地,此战叫他们放手去打,只要不屠城,遇到顽固的人,无需留手。”

听到张绣的旨意,张标诧异地看着父皇。

一向仁和爱民的父皇怎么在对待三韩问题上如何的决绝,像是有过被三韩坑过的经历一样,但三韩之地远在苦寒之地,不应该有任何的交集才对,怎得会对三韩之民出手如此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