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老臣太多了(1 / 2)

是的,这次事情给朱祁钰最大的感受就是,老臣太多了,尤其是正统的老臣,占据了朝廷绝大多数要职。

看看吧。

吏部尚书王直,永乐二年进士,今年七十一岁,正统八年初升吏部尚书,担任吏部尚书八年。

工部尚书高谷,永乐十三年进士,今年六十岁,还算是年富力强,但是这位是朱祁镇亲信,曾经做过春坊司直郎,朱祁镇讲师,也是正统朝老臣。

顺天府尹王贤,永乐九年举人,今年六十五岁,在顺天府尹任上超过七年。

还有大明不倒翁胡濙,洪武三十三年进士,今年七十五岁,宣德元年就升任了礼部尚书,在任整整二十四年,更是正统朝托孤五大臣之一。

其实他们年龄大,或者久居高位也没什么,但问题是,朱祁钰不是正常继位的啊,太上皇朱祁镇还活着呢,而且活得好好的。

有他们在,朱祁钰怎么看怎么别扭。

朱祁钰暗中统计过,眼下朝廷里可以参与朝政决策的三品以上官员,除了仪铭、于谦、陈循、杨善是自己亲信可以信任,剩下的几乎都是中立而已,向自己宣誓效忠也只是因为他屁股底下的位置而已,并非是因为他本人,更别提胡濙、高谷这种表面上顺从实际是效忠朱祁镇的人了,让他们掌握朝廷大权,朱祁钰是腻歪去北面探险——腻歪到了极点。

所以,朱祁钰其实一直在考虑是否要让这些人告老还乡,换上自己的人掌握朝政,反正他们都已经老了,身体都已经不行了,金濂不就是从麓川回来之后就一直在休养身体吗?更别提王贤前天还昏过去了呢!

但是应该如何让这些人告老还乡让出位置呢?这是一个极大的难题。

这些人在任时间太长,所在衙门早已被他们打造成了孤岛一般的存在,衙门里只有他们说话最为有效,有时候就连皇帝都未必好使。

而且正因为他们年纪大,所以朝中遍布了他们的亲朋好友、门生故吏,尤其是胡濙,在礼部二十四年,相当于负责过八次科举,即便他不是主考官,那谁有能不给这位胡老大人一个面子呢?

就连朱祁钰都不敢轻易动他,想要削弱他的威信,还得先冒着风险使用拆掉礼部这个衙门的办法间接削弱他,而不是直接将其罢官。

要是真直接下旨罢了胡濙的官,那都不用等到第二天,当天晚上通政司就得堆满朝廷上下劝谏的奏疏,要是仍旧坚持旨意,朱祁钰毫不怀疑这群文官敢用罢朝的方式替胡濙喊冤,甚至以支持朱祁镇复位的方式来和自己抗争,那可不是朱祁钰想要的。

他一直坚信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希望可以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对大明朝廷做出调整,就像他之前做的那样,以文武之争里借口彻底将军方和文臣割裂开来,用重视贡举的名义分掉胡濙的权。

这种方式虽然慢了些,有时候也不能一次性解决问题,但是仍旧是目前朱祁钰最好的选择。

无他,也先的威胁还在呢!

所以,自从朱祁钰登基以来,其实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幸好老天爷没有辜负朱祁钰累死的那些脑细胞,终于还是被他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那就是内阁。

内阁,始建于洪武十五年,太祖朱元璋弄死谋反的中书省丞相胡惟庸之后建立,原本是咨询朝政的机构,以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充任,后来太宗朱棣登基,因为频繁北征的原因无法正常处理朝政,所以命翰林学士解缙、胡广、杨荣等人入午门值守文渊阁,参与军机、协助皇帝理政,内阁由此建立完成。

从他爹明宣宗朱瞻基开始,内阁权势渐重,内阁成员一般都要挂六部尚书,尤其是朱瞻基临死之前托孤内阁阁员杨荣、杨溥、杨士奇辅政,朝廷各个衙门都要向三人汇报工作,内阁由此一跃成为朝廷权势最重的机构。

虽然自己的好哥哥朱祁镇亲政之后,内阁权力归还皇帝,但是仍旧是朝廷中枢之一,只不过没有朱祁镇刚登基那会儿那么强了而已。

朱祁钰读过历史,深知内阁的崛起其实是不可避免的。

皇帝只有一个人,压根没办法掌控偌大一个朝廷,急需文臣协助处理朝廷,内阁其实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建立起来的。

问题是,没人可以保证皇帝都能如太祖太宗那样英明神武,但是内阁阁员都是从百万天下文人中拼杀出来的狠角色,几乎各个都是人杰,所以,单靠皇帝是玩不过这群文臣的,大权旁落不可避免。

所以,朱祁钰打算将内阁的实权提起来,真正将内阁改造成一个朝政的决策机构,然后将这群老臣都塞进去,借助他们的经验来治理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