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陛下缺钱了?(1 / 2)

想到了银子的来路,朱祁钰心情大好,立刻吩咐转向,直接向着东厂杀去。

皇帝驾到,舒良连忙带人出来迎驾,东厂衙门的院子里跪了满满一地。

“都起来吧,自己忙自己的去。”朱祁钰快步走进院子,随意吩咐道:“舒良,去你的公房。”

“是。”舒良不明白皇帝为什么会突然过来,但还是起身在前面引路。

舒良的公房并不远,就在正堂后面。

朱祁钰也是第一次来东厂,一进正堂就看到了正堂当中供奉着的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画像,也就是后世关圣帝君的画像,和后世差不多,都是一身绿袍,红脸长须,整个人英武非常。

朱祁钰驻足问道:“你们东厂供汉寿亭侯干什么?”

舒良赔笑道:“汉寿亭侯英勇善战、忠义无双,奴才们供奉他老人家,也是为了时刻提点自己,让下面人做事时能够不畏艰险,永远忠于天家。”

他很少见到朱祁钰,如今有了机会,自然要拍拍马屁,表表忠心。

“很好。”朱祁钰对于舒良的表忠心很是受用,评价道:“你们东厂是朕的家臣,就应当如此,只要努力做事,朕也不会亏待你们的。”

“陛下英明。”舒良笑着道。

朱祁钰抬脚继续走,边走边说道:“如今朕就有一件事情要交代给你们东厂去做。”

“陛下请吩咐,奴才保证给你办得妥妥当当的。”舒良立刻答道。

“不着急,进去说。”朱祁钰摆摆手,迈步走进了舒良的公房。

舒良的公房也是比较简单,并没有什么华丽的装饰,只是在座位背后的墙上挂了一幅忠字,朱祁钰很满意,来到舒良的位置上坐下,随后翻看着桌案上的文书,对舒良问道:“舒良啊,朕来问你,你对大兴隆寺了解多吗?”

“大兴隆寺吗?”舒良想了想,答道:“回陛下的话,平日里奴才没什么时间去礼佛,知道的不算太多,但是该知道的都知道了。”

“那大兴隆寺的寺产大概有多少?你知道吗?”朱祁钰继续问道。

舒良一愣,不知道皇帝要干什么,但还是老老实实回答道:“这个奴才就不太清楚了,只知道大兴隆寺比较富庶,寺内有两个钱粮仓库,在顺天府还有一些土地,城内的铺面大概有几十个吧。”

“这么多的吗?”朱祁钰感觉有些惊喜,别的不说,光是京师城内的铺面就值不少银子呢,这和曹老六在照明坊的宅子可有所不同,曹老六的宅子不是临街的,做不了铺面,只是因为离紫禁城比较近而已,就价值上百两,换成京师的铺面,没有个一千两那是绝对拿不下来的。

大兴隆寺光是铺面就有几十个,自己抄了来,转手卖出去,那就是几十万两呢!

更别提还有顺天府的土地和那两个钱粮仓库,估计抄出来一两百万两应该没什么难度。

舒良点点头,道:“奴才请陛下恕罪,东厂一般注意的是市面上的消息比较多,像大兴隆寺这种佛门寺院,东厂一般是不会去关注的,这个也是奴才之前听说的而已,暂时还做不得准。”

还能有更多?

朱祁钰是真的有些惊喜了,继续问道:“那大兴隆寺借贷放款之事你知道吗?”

舒良想了想,道:“陛下,这件事情奴才也是听下面人说起过,不过并没有太过关注,要不奴才把下面的档头叫过来,让他和您说说?”

朱祁钰看着舒良没点头,弄得舒良有些不知所措了,但皇帝在这里,轮不到他做主,只能继续等着。

片刻之后,朱祁钰才点点头,道:“可以。”

“那奴才这就出去把人给叫进来。”舒良如蒙大赦,立刻答道,接着转身出去,没一会儿便领进了一个穿着锦衣卫服饰的人进来,正是他的亲信之一魏燕。

魏燕一进来便俯身跪下,咣咣咣磕了三个响头,说道:“臣魏燕,参见陛下。”

“起来吧。”朱祁钰随意说道。

“谢陛下。”魏燕又磕了一个响头,这才站起身来,双手自然垂在两边,敬候着朱祁钰的提问。

毕竟舒良刚才叫他的时候已经和他说过了,皇帝想要了解大兴隆寺的事情,让他仔细回答。

没想到朱祁钰并没有直接问起大兴隆寺,而是问起了他的出身:“魏燕是吧,你是锦衣卫出身?”

魏燕有些意外,但还是立刻答道:“回禀陛下,臣不是锦衣卫出身,而是前年舒公公去山东河南赈灾的时候救下的,有幸立下几个功劳,所以舒公公才将臣的职位补到了锦衣卫里面。”

朱祁钰点点头,随意问道:“我听你说话没有什么地方口音,你是京师人?”

“正是。”魏燕立刻答道:“臣本就是京师人,自小便在京师长大,只是前些年家中突遭变故,这才流落到了山东临清府的。”

“哦。”朱祁钰继续问道:“朕听你说话言语清晰,喜欢咬文嚼字,莫非你读过书?”

魏燕躬身答道:“臣是童生出身。”

“怪不得呢!”朱祁钰笑着道:“朕就说嘛,听起来没有一点山东河南的口音。”

“对于大兴隆寺,你知道多少啊?”

朱祁钰突然问起了大兴隆寺的事情,好在魏燕一直在心中提防着,立刻便答了出来:“回禀陛下,臣查过大兴隆寺。”

“大兴隆寺目前有在册僧人一百多名,方丈是戒空大师,没有度牒的僧人大概有三百多人,不过这些人一般不在大兴隆寺,绝大多数时候都在城外的田地里务农,还有几十个小沙弥。”

“那大兴隆寺的寺产呢?”朱祁钰又问了一遍。

魏燕自信答道:“年初的时候臣了解过一次,当时大兴隆寺是有两个钱粮仓库,一个存粮,大概有一万石左右,另一个存钱,大概一百多万两存银,田产方面的话,主要集中在顺天府,有两万四千亩左右,河间府比较少,大概一千三百多亩,在京师的铺面有七十八间,其中十间是在大兴隆寺正门左右,贩卖的是香烛僧衣之类的东西,剩下的六十八间则遍布京师,主要是以租赁为主,另外在通州还有三四间铺面和一个仓库,主要做的是粮食的生意。”

“只是如今已经过去半年时间,具体数目可能会略有差池,还请陛下恕罪。”

朱祁钰没想到他回答得这么仔细,反问道:“这都是你自己调查的?”

魏燕点点头,道:“对,舒良舒公公曾经和我们说过,东厂是天子耳目,京师有什么风吹草动,我们东厂必须都要知道,所以臣就在闲暇时调查了一下。”

“很好。”朱祁钰夸赞了一句,继续问道:“那大兴隆寺放贷之事,你知道多少?”

魏燕精神一震,知道最关键的问题来了,立刻回答道:“此事也是舒公公听说了之后,吩咐臣去查的。”

“其实大兴隆寺自建寺以来就在做借款放贷之事,太宗起兵靖难的时候,道衍大师曾经拿出了仁寿寺的存银作为太宗起兵的军费,后来太宗迁都回了京师,仁寿寺就一直在做这一块的生意,正统十三年,英宗皇帝重修仁寿寺,赐名大兴隆寺,从此之后京师佛门借贷的生意基本就是以大兴隆寺为主,其他诸寺均以大兴隆寺马首是瞻。”

“大兴隆寺每年放贷大约在三十万两左右,只在京师地面上做,利息大概在三分左右,不同人所给予的利息有所不同......”

“等等。”朱祁钰有些惊讶,出言问道:“大兴隆寺针对不同的人还有不同的利息?”

魏燕点点头道:“正是。”

“普通百姓借贷,基本都是在三分左右,以家中田产抵押,商贾借贷会高些,大概在四分,以铺面货品作为抵押,官员借贷则是在一分左右,基本上不需抵押......”

“朝廷官员还需要向他们借贷?”朱祁钰是真的有些震惊了。

他知道大明的官员穷,但是他也知道,朝廷官员是有冰敬碳敬的,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没想到这都不够,还需要向大兴隆寺借贷。

魏燕点头道:“对,不仅朝廷官员需要借贷,就连一些参加会试和殿试的举子一样需要向他们借贷。”

“而且这些举子借贷的时候不需要任何抵押,只要按时还款就可以。”

“怪不得呢!”朱祁钰长叹一口气,对于大兴隆寺的手段极为佩服。

他原来还在思考都察院的监察御史为什么没人上奏这种事情,原来根子在这儿呢!

朝廷选择监察御史的标准就是进士出身,为人刚正,家境清贫。

第一条没什么好说的,这一条是限制武臣插手监察的。

第二条看人品,其实就是看风评,风评好的人,更容易选为监察御史。

第三条则是考察关系网的,毕竟谁都知道,家境富贵的进士,关系网比较多,让他们去监察弹劾别人,容易产生顾虑,但是家境贫寒的则不需要考虑家中关系网之类的事情,只需要盯住犯错的官员弹劾立功,以便自己能够更快升上去。

眼下都察院的监察御史们,基本都是这三条标准选进去的,年龄大的外派巡抚地方,年龄小的负责待在京师监察百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