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独战三军力难支 将败未败杀星至(1 / 2)

“州牧,此间已然不可得,还请早退!我等愿领军在后断敌。”是仪真的急了,他另找了人代替中军指挥之责,冒着临阵脱指之罪来寻刘备,可见一斑。

刘备心中长叹,他本欲真的怪罪是仪以正视听,但是是仪是一片好心,这让他怎么也怪罪不下来。

“是祭酒,速回中军,此番行事,我心中明了。”刘备双手一拱,不在啰嗦,分出左翼四千兵马而出。

是仪打的是军事仗,刘备打的是政治仗,双方的目的不同,很难分清孰是孰非。

左翼分兵,实属无奈,刘详顿感压力大减。他所部其实已经在溃败边缘了,虽然左翼撤人,但是如果桥蕤不能杀进来,他的落败只是时间问题了。

虽然,这个时间会因为桥蕤之援变得长一些!

战场一面打的焦灼火热,而桥蕤和刘备则是对峙了起来。刘备这边是要收拢北海败军,桥蕤这边则是要震慑刘备,尝试能不能吓退刘备。

桥蕤击败北海军,损失不大,手上还有九千左右士卒。随便一看,刘备至少还有两万五以上的军士,如果自己贸然领兵上去,被刘备缠住,然后发现自己也就九千人,反而起不到震慑效果。

反正刘备收纳败兵还要一会,先行震慑,如果效果不好,等到收纳到一半再行攻讦之事,不算贻误战机。

刘备很聪明,分兵出来的队伍就从一开始中军分出去的部众,这有效的减少了左翼的动态变化。分出来之后,很快就列好了阵,并且在阵前择了专人收纳,从军阵两边接收。

桥蕤看了一会后,觉得很难利用败兵做文章,也不愿意在让刘备安稳收纳,开始布阵前冲。

到底是生力军,兵力占着优势,桥蕤更不是小白,摒弃刘详军的杂念,专心和刘备分出所部对垒,对方果然难敌。眼见着这一支四千人的队伍很快也要重蹈北海军的覆辙,陈到领着北海残军和关羽领着骑军先后赶到,这才稳定住了局势。

鏖战至此,接近两个个时辰,刘备军在兵员素质较差的情况下,单靠将领素质和区域间的兵力优势打成这样,已经的确是可圈可点了。

以刘焉和刘贤的益荆之争同比,两地都是黄祸较少。前者来说,打益州内部贼寇或者军阀叛乱较多,无论是平汉中,战南中以及战犍为的任岐贾龙,这里积累了一些经验。

而后者来说,主要是荆襄之争,荆交之争比较多,比之前者的战争经历略微还少了一些。但是胜在武器装备以及配套的单兵补给都强于益州,所以双方相争,几乎都是势均力敌。

刘备这里,兵员质素其实更像是没打江夏之前的刘贤。徐州在陶谦的领导下,是富了几年的,所以在武器装备之类的是强于豫扬的,但是大战经历的确是少。

至少是比豫扬的少,所以徐州士卒在整个汉王朝来说,跟刘贤刘璋一样,是第三梯队的。第一梯队的自然是西面北面的诸侯,类似公孙瓒袁绍以及西凉诸位军阀,常年为战,又兼有马匹之力。

第二梯队的就是吕布曹操以及袁术等诸侯,虽然少马,但是将帅有力,大小战争打的不少。他们因为所处地形的问题,更加注重步马协同,不在以单独的骑兵逞凶。

第三梯队就是刚刚说的荆益徐,好日子过惯了,打仗没那么趁手了。

以上的战力一说只是基于平原对敌哈,荆益包括扬州的山地较多,在山上正规军未必干的过益州诸蛮,包括水上也是同理。

那有人会说,袁绍尽携北方之兵来攻曹操,按战力来说,袁绍是绝对能战胜曹操的,官渡为什么没能打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