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 / 2)

1841年1月7日,英军突然攻占虎门的大角、沙角炮台,清守军死伤700余人,帅船、拖船沉毁11艘。

琦善被迫让步,1月25日与义律签订《穿鼻草约》,条约第一款就是将香港岛割与英国。

第二天,英国军队就占领了香港岛。

林则徐被发配新疆,他虽上书道光帝,力言必须禁烟和重视海防,却被道光帝斥为一片胡言。

不过《穿鼻草约》由始至终并未经中国皇帝批准,而琦善也没有盖用关防印,因此该条约不具法律效力。

道光帝闻讯下令对英宣战,派侍卫内大臣奕山为靖逆将军,并从各地调兵万余人赴粤。

2月23日进攻虎门炮台,虽然部队英勇抵抗,但不敌英军,虎门炮台最终失陷。

2月26日,英军又出动海陆军,攻破虎门横档一线各炮台和大虎山炮台,溯珠江直逼广州。

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力战殉国。

5月21日,奕山令水陆军1700余人,于黑夜分乘快船出动,挈火箭、喷筒,夜袭英船,掷火焚烧。

5月22日早晨英军2400人反攻,清军溃退。

5月24日,英军对广州发起进攻,一路占据城西南的商馆,一路由城西北登岸,包抄城北高地,攻占城东北各炮台,并炮击广州城。

广州附近要地全失,多清军尽退城内,秩序大乱,在此形势下,奕山等竖起白旗求和, 接受英方条件,签订《广州和约》,英国不但不率部撤离了广州,还勒索广州商家向英军支付了600万银元的赎城费。

期间广州民间反英气氛炽热,英国侵略者的暴行,激起城北郊三元里一带民众自发武装起来进行抗英斗争。

而奕山为了不被皇帝惩罚,便虚报战功,甚至将该战役的惨败说成大胜。

英国政府对义律在广州所获侵略权益尚嫌太少,乃改派璞鼎查为全权代表来华,扩大侵略。

1841年5月29日,盘踞在广州北郊四方炮台的英军,闯入三元里骚扰抢劫。

当地群众奋起抗击,打死英军数名。

随后,全村男女老少在三元古庙集合,以三星旗为令旗,“旗进人进,旗退人退”,同时,还联络了附近的数千农民和手工业者,手持大刀、长矛,冒雨迎敌。

而此时英军仅仅只有一个海军陆战队连。

英军被困在牛栏岗,天降大雨,火药受潮,无法发挥出威力,展开肉搏战,一名英军死亡。英军派出两个水兵连,带着“雷管枪”前来增援。

被围困两小时之后,英军撤退至四方炮台。

第二天清晨,2万多民众高举三星旗,把四方炮台围得水泄不通。

英军总司令传话给当地长官余保纯,如果不解除义勇包围,主力英军将攻打并尽屠广州城。

余保纯清楚双方实力,也知道英军的枪炮不会永远受潮,于是劝退义勇,避免广州被屠,从此担上卖国贼的恶名,但实际上,从双方实力对比来看,这种做法很明智。

三元里抗英后,广东人民又以“社学”的形式,组织武装力量,开展反侵略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