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播州杨氏(2 / 2)

现在算算时间,也的确到点了。

西南方向,贵州、广西、四川、云南、湖广这几个省份之中,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土司。

其中最大的一个,名为播州杨氏。

据说其本是汉人,祖上是唐朝将领,率兵前往播州平叛之后便留在了这里镇守,杨氏一族便在此生根繁衍。

历经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直到北宋年间,已经成为当地少数民族首领的杨氏一族投靠了宋庭,宋庭于此设播州军,以杨氏为首。

南宋末年,为了抵抗蒙古人侵,忠于宋庭的杨氏,协助当地大宋军民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钓鱼城,并出人出力协助作战。

后面便是钓鱼城抵抗蒙古三十六年,更是让蒙古大汗蒙哥饮恨于此的军事奇迹。

随着蒙古铁骑步步紧逼,南宋不敌,播州也逐渐与大宋失去了联系,成了孤悬在外的孤城。

崖山之战的前两年,播州大旱,颗粒无收,钓鱼城军民依旧坚持抵抗。

崖山惨败后,宋丞相陆秀夫见大势已去,绝望之际背着年仅八岁的幼帝赵昺投海自尽,随行十多万军民相继跳海追随。

此时的钓鱼城早已没有任何补给,并且在大旱绝收的困境当中又抵抗了两年之久。

宋庭灭亡的消息传至播州,守将王立见继续抵抗已经没有了意义,又在忽必烈绝不伤及城内百姓一人的承诺下,下令开城投降,这场长达三十多年的守城之战才宣告结束。

宋庭虽然被灭,可播州杨氏依旧不降,带着人在山林里和蒙古人打起了游击。

最终忽必烈实在没办法,便许以官职招安了杨氏,设立播州宣抚司,允许杨氏世袭罔替。

后又以此法招安了无数的西南少数民族首领,正式确立了土司制度。

忽必烈死后,大梁太祖于金陵起兵反元,最开始打的旗号就是为大宋复仇。

直到地盘越来越大,这才改成了“驱逐鞑虏”。

大梁建立后,承袭了元制,对于西南土司的政策并没有改动。

其中太祖皇帝有感播州杨氏抵抗蒙古的功绩,尤是对其宽容。

允其自行决定当地政务、军务、司法、财政,进一步加强了杨氏的权势,使得其自主权远远超过了其余土司。

随着时间流逝,要钱有钱要人有人的杨氏一族愈发的不可一世,四处征战,吞并周围的土司,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播州为中心,方圆千里的国中之国。

其地盘涵盖云南四川小部分地区和贵州大部分地区,几乎使得贵州布政司成了摆设。

势力的逐渐扩大,使得杨氏一族滋生出了不该有的野心,不再满足于只当一个西南土司,开始蠢蠢欲动。

辽东大战后,大梁军队的战斗力直线下滑,杨氏见时机成熟,起兵反叛,却为朝廷兵马所败。

可其老巢均在崇山峻岭之间,朝廷也拿他们没办法,只能采取怀柔政策进行招安,然而却招而复叛。

也正是由那时开始,南安王落户西南,率兵提防着不老实的播州杨氏。

一边剿一边招安,时间一长,不论是南安王还是播州杨氏,也就习惯了这种奈何不得彼此的相处方式。

只是,这次的动静格外的大。

根据锦衣府的密报,本次反叛的可不仅仅是播州杨氏,云南、四川、广西的部分土司也参与其中,组成了联军。

南安郡王面对土司联军损失惨重,眼下已经从驻地铜仁撤到了麻阳,这都已经是湖广境内了。

看了眼前的密报,饶是贾瓒早已有了心理准备,也是倒吸一口凉气,为南安王的大胆和愚蠢感到震惊。

都已经从贵州被打到了湖广,到了这个时候竟然还想着隐瞒。

他恐怕是真的拿锦衣府和当地官员当成傻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