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亦要奋勇向前,破釜沉舟!(1 / 2)

在河套的日子,军中娱乐匮乏,除了相互切磋武艺,就是仰望星空。河套的夜空中,星星似乎比中原更加明亮,那些高悬于天际的星辰,令人遥不可及。

曾有一名新兵问过蒙喜,长久凝视星空是否有过摘星的想法。

蒙喜当时回答,看过的星星总会忘记,记不住心头。而他的心中已被一个信念占据。

新兵曾好奇那是什么样的信念。

蒙喜没有回应。

几年后,这名新兵成长为长城军的老兵,也就不再追问了。

长城军心思淳朴,一心只想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与上将军共度生死!

将领忠贞不渝,麾下的士兵亦然效仿。

上将军蒙恬,以其老秦人的坚韧气概,率领长城军数十载。长城军始终坚守在河套地区,只为天下苍生能得享安宁。

广袤中原,自周室衰微以来,礼乐崩坏,诸侯割据纷争,历经数百年动荡。

秦朝统一中原,旨在实现万世基业,旨在让天下百姓得以安宁!

然而,中原平定了,边疆蛮夷仍未彻底驱逐!

北方匈奴剽悍好战,使得北方边境民生困苦不堪。始皇帝颁下诏令,命上将军蒙恬率长城军击退匈奴!

于是,长城军在此扎根!

几十万长城军几十年的付出与努力,岂不是为了秦朝能成就万世伟业?岂不是为了百姓能安居乐业?!

秦国有公子扶苏,举国上下,无人不知其贤明。

唯有贤良之人为君,国家才能繁荣昌盛,天下百姓自然也能安居乐业!

唯有公子扶苏能承载秦朝的理想!

否则,天下落入不贤之人之手,百姓必将陷入苦难,北方匈奴必会趁机进犯!几十万长城军的心血,也将付之一炬!

眼下的事情,势在必行!

若上将军蒙恬成功,无疑是最佳结果!始皇帝若服下长生不老之药,秦朝又何惧之有?何愁之有?

无论是追求万世之功,还是谋求百姓安定,甚至是收复匈奴之地,秦朝必将如骏马飞奔,逐一实现!

然而,当前形势不容乐观。

蒙喜不谙朝廷纷争,亦不明了李斯、赵高到底有何企图!

在他看来,内外官员理应同心协力,忠于始皇帝,忠于秦朝!

明知徐福炼成了长生不老之药,上将军蒙恬此行乃是奉药而来,但他们仍调遣左军,欲置上将军于死地!

若非居心叵测,那这两人的举动实在是匪夷所思!

赵高如何暂且不论,李斯身为堂堂丞相,蒙喜曾有幸听过《谏逐客书》,深知此人智谋过人,断然不会有这般荒谬之举。

看来,他们是铁了心要反叛!

若上将军此行成功,始皇帝服用长生不老之药后,凭借他的仁德,定会拨乱反正,追究二人罪责!

今日的所有牺牲都将有价值,每位将士洒下的热血,都是为了大秦江山!

若上将军失败……

蒙喜不禁不寒而栗,这是最糟糕的情况,但也必须考虑到这一点。

李斯、赵高既然动了杀机,必然会使尽浑身解数阻止上将军达成目的。

若真的走到这一步,只要公子扶苏仍在,那么就还有希望!

公子扶苏不仅仅是长城军的未来,更是整个大秦帝国的未来。不是公子扶苏需要秦二世的位置,而是秦二世唯有由公子扶苏来担任,才有可能成就未来的伟业!

想到这里,蒙喜突然停下脚步。

随后,身后马蹄声渐缓,众将士疑惑地看向蒙恬,等待他的下一步指示。

蒙喜回首扫视长城军,最后把目光投向身后的亲卫。

“你、你还有你!”他伸出手指,点出十人,沉声喝道:“你们,立即掉头前往公子

要实现马速超越车速的目标,关键在于趁卫尉军还未完全反应之际,迅速采取行动,把握住他们调动兵力的间隙,从而有望取得胜利!\"

当上将军蒙恬率众突击卫尉军的辎重营地时,卫尉军必定猝不及防,尽管在其眼中这只是区区百余人,不足挂齿。然而,一旦蒙恬以闪电般的速度瓦解辎重营地,势必迫使卫尉军有所动作。

卫尉军必然无法容忍蒙恬麾下的这百余名甲士在其掌控的军营内肆意横行,因此必将开始调度兵力,实施围歼战术。

先前预判他们会如何围歼之时,上将军蒙恬也曾有过疑虑,毕竟他对卫尉军统帅卫尉羯的行军策略并不熟知。再加上李斯、赵高的从中作梗,更增添了变数。因此,他们只能粗略商议各自的分工:

蒙恬负责正面冲击,扶苏则在外围策应。

事实证明,一切正如他们所料。

然而,卫尉军直接派出左军应对,这一举动有些出乎意料,原本以为会先派出右军。看来他们是意图在东岭地区一举围歼上将军蒙恬的部下。

然而,这样的布局仍不足以阻止上将军前进的步伐。

究其本质,这是一条赴死之路,即使付出所有人的生命,也要将不死之药送到目标手中。

这其中的关键之一在于速度,另一点则是运用了“疑兵”之计。

李斯、赵高虽胸怀计谋,但并未亲自指挥过军队。倘若遇到头脑简单者,或许会盲目自信,认定自己一定能赢。面对此类对手固然棘手,但这二人智谋过人,反而更容易产生猜疑心理。

上将军蒙恬的赫赫战绩早已从河套边疆传至朝廷,乃至举国上下无人不知。

卫尉军必然对他心存忌惮,揣测其用兵之道。因此,无论蒙恬有何举动,在他们眼中都蕴含深意。

他们定会推测,蒙恬不可能仅凭这一点兵力就敢挑战卫尉军,必然暗藏后招。

这种揣测使得他们陷入犹豫不决的状态,既急于消灭蒙恬,又不得不防备其可能的后手。

人心往往惧怕未知。

他们不明了蒙恬可能留下的后手是什么,各种猜想让他们愈发紧张。

直至现在,居然连左军都被派了出来。

既然已经开始调动,无疑已是倾尽全力。

由此判断,左军无疑是卫尉军中最信赖的一支力量,否则为何舍近求远,不去动用右军。凭借左军的实力,即使面对万余敌军也能正面硬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