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大运河(1 / 2)

在明确了各方的态度后,大朝会也没有再讨论下去的意义了,散朝后,赵广只是把掌管户部和兵部的两位尚书给留了下来。

御书房中。

赵广端坐在书案后眉头紧皱,而两位尚书则都是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最后还是户部尚书贾平川先忍不住开口道,“陛下,受年前雪灾的影响,这京师附近的几州都已经无粮可征,北方各州更是自足都难,若是朝廷继续在这些地方征粮,臣怕会引起民变啊。”

在这种青黄不接的时节里,纵是掌管天下财政的户部尚书,也无法凭空变出粮食来。

闻言,赵广便转头对着兵部尚书项充询问道,“司州军粮还能支撑多久?”

“陛下,前线大军的粮草最多还能坚持二十多日,到时若是再无粮草供给,后果会不堪设想啊,还请陛下命户部速速征粮送往司州。”

“项大人,本官也知道这用兵乃是国之大事,只是户部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你让本官去哪里为你征调军粮呀。”

作为帝国的主宰,赵广又怎么会不知道军队断了粮饷的后果,不过此刻他也对调集粮草之事一筹莫展。

通过陆离献上的细盐提炼之法,帝国的国库确实是比以前充盈了不少。

只是这些银子毕竟不是粮食,若是想要把银子换成粮食,就需要派人前往南方的各州采买。

采买粮食倒不是一件什么难办的事情,难的是如何将如此多的军粮送上前线。

兵法有云,凡是兴师十万者,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俸,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这也就是说供给十万大军出征的军粮,就需要七十万户百姓们停止劳作全力运输,就这都还不包括送粮官吏们的俸禄等开销。

若是再有官吏从中监守自盗,那么一石粮草等到送上前线,能够十留其一都算是不错的结果了。

此等运输损耗,任凭国库中有再多的银子,也是无法满足前线将士们的口粮的。

这就是为什么历次中原内战,各方势力都会围绕着一些水网密集的城池展开争夺了。

因为水路运输的损耗会远远的低于陆路运输,如此一来便能将更多的军粮送至军营。

“贾大人,事有轻重缓急,百姓们少吃一口粮食饿不死人的,就算是真的有人饿死了,那也总比被草原人破城后奴役要好得多吧,你可知道一旦司州兵败,帝国北境势必会生灵涂炭,到时候别说百姓们只是少吃一口粮食了,恐怕连性命都难以保住!”

项充的这番话并不是在刻意针对贾平川,怨就怨这兵部和户部向来就是对立的衙门,户部掌管财政,而兵部却是吃钱最多的一部。

这国库之所以连年亏空,除了有地方上的门阀士族们作梗,兵部的开销也是一个很大原因。

兵部除了要向户部要钱为士卒们发放粮饷,还要让户部拨钱给工部打造装备,这无论哪一项都是吃钱的大户,贾平川之所以会有一个贾老抠的绰号,兵部的花销可以是说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