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被隐瞒的事(1 / 2)

回到提刑司衙门,焦震赞叹道:“想不到师爷居然如此博学,竟然能通伽罗语。”

“大人,过奖了,在下因为做生意所需,大人也知道,许多名贵的药材只有西域各国才有,在下要想做这药材生意,就必须掌握这西域各国语言。”荆子言谦虚的解释道。

焦震知道荆子言是自谦之言。此时的焦震有种有些虎口余生之感,知道这次如果不是荆子言发现了问题,或许自己就是第二个薛文奕。于是他虔诚的朝荆子言行了个礼:“师爷,此番陇右,如果不是师爷在旁,恐本官也会如薛大人般,师爷的相助之情,本官没齿难忘,他日如若师爷有用得到本官的地方,本官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见焦震行此大礼,荆子言急忙还礼,沉声道:“大人折煞在下了,在下一介商贾,怎敢受大人如此的大礼,更何况在下是大人的师爷,帮助大人处理事务本就是职责所在,怎敢居功。”

见荆子言拒绝,焦震意识到此时表衷心有些过早。焦震虽说一直未有多大建树,但却也在力图为百姓做事,且为官也不算钻营。出现要案虽说不一定每个案子都能破案,却也能做到事必躬亲。在官场浸染多年,也早就练就了一套识人的本领,随着他对荆子言的深入接触,更加确定荆子言非池中之物。

虽说焦震较为平庸,但经过几次案情之后,被荆子言的眼界气度深深折服,更赞赏荆子言的洞察力。毕竟在官场浸淫多年,也知道如果仅一介商贾,绝对不会有这样的眼界和气度。于是他派人私下调查了荆子言的身份,经过多方打探,才得知青州沐王有一义子,名为荆子言,在一次视察青州边境时遭遇刺杀身亡。

焦震高度怀疑荆寒就是荆子言,但却不清楚其隐居于此的缘由。但他确定的是,能被沐王收为义子之人,必然不是等闲之人。他由衷的认为,不管他究竟是什么身份,只要押注在他身上,会对他升迁有帮助。于是,焦震便适时的表下忠心,为自己广结善缘。

当然这些,都是他私下里的琢磨,但从来不表现在明面上。今日对于汪青的试探,让他脊背发凉。他深知此次因为荆子言及时识破对方的身份,给了自己一次虎口脱险的机会。因此他对于荆子言的态度也越发的和善。

“不过师爷,我有一事不明,如果汪青真的是伽罗国人,他的目的是什么?”焦震将心中的疑问说了出来。

荆子言冷静的说道:“如今,只凭他能听懂这句伽罗语,并不能确定他是伽罗人,但此次已经打草惊蛇,他必定会有动作,我们只需盯紧他,看看究竟能钓出什么大鱼。”

焦震如今像热锅上的蚂蚁,调查薛文奕被杀案,案件查清,却又发现疑似奸细。他已经将薛文奕被杀的事情上凑朝廷,想必不日刑部的文书就会下达。

看出焦震的急切,荆子言沉着的说道:“大人,少安毋躁,万事急不来。”其实荆子言心下对于此次案件也不敢小觑。熟知朝廷权谋之术的他,深知如果真的出现奸细,那此事势必事涉朝堂。

他不确定此次案件,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他如今唯一能确定的是,薛大人的案子,与这案子脱不了干系。

“大人,这长使汪青的官档是如何记载的?”他突然问道。

焦震说道:“这官档记载,汪青是湜沚三十年考中进士,从云州八品县丞做起,乾化十八年,调任任陇右刺史府长史一职,如今已经六年已久,父亲是云州府下辖祁县县令。”

“云州?”荆子言微讶,云州地处南境,与西域各国相差十万八千里,如果汪青是奸细,那他伽罗国是如何与他取得联系?汪青调任陇右长使,也是六年前,似乎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了六年前。

“这陇右可有其户籍官档?”荆子言又追问道。

“因其非本地人,其户籍在云州,需要从云州调阅。”想到这儿,焦震也有些发愁,他只是一个从五品上的官职,无权跨州调阅户籍档案。调阅户籍,需要向刑部申请,刑部知会户部,由户部发放调档函件,才能将汪青的户籍调到云州。

这个调阅路线可以归结为陇右——京城——云州——陇右。不说其中曲折坎坷,就是云州距离陇右相距纪千里,走一趟需要月余的时间。一个月,这陇右又有多少变数。此路不通,只能另想办法。虽然案子有了进展,可更像是进入迷雾之中,线索看似众多,但每一条线索并未有确凿的证据。

已经戌时,焦震笑着提议:“师爷,听说陇右有一家面馆特别地道,不如我们去尝尝?如今毫无头绪,不如先去填饱肚子换换脑子。”

焦震说的不错,荆子言赞同的点点头。“哦,对,把柳大夫一起叫上。这柳大夫为这个案子也出了不少力。”焦震和善的说道。

说罢未等荆子言反应,便让人去请柳静颐。

焦震换上便衣,带上捕快张涛,荆子言带着柳静颐和紫苏一起出了提刑司衙门。几人穿过几条街区小巷,终于在一个不起眼的巷子中找到了那个传说中的小面馆。说是面馆,不如说是一个小摊,这家人在这出摊几十年,虽说酒香也怕巷子深,但在这小面摊前吃面的人还需要排队。

柳静颐不由地惊叹:“一个小面馆,居然还能有这么好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