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反叛?又见反叛?(1 / 2)

阿尔达希尔一世,这位波斯萨珊王朝的开创者,闻听西部重镇安条克正遭受罗马铁骑的猛烈侵袭,心中涌起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毫不犹豫地集结起英勇的士卒,决心挺身而出,保卫家园。队伍浩浩荡荡,踏上了前往西部的征途,每一步都充满了坚定与决绝。

然而,行军途中,阿尔达希尔一世的眉头始终紧锁,他的忧虑并非来自敌人的强大,而是源自一个关乎生死存亡的实际问题——他们的粮草供应正在逐渐耗尽。在那个时代,战争如同一场马拉松,粮食是支撑军队生命力的血脉,没有充足的粮草,再勇猛的士兵也会力竭而衰,再宏大的战略也只能成为空谈。这个问题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头,令他夜不能寐,昼不能安。他深知,粮草告罄,士气必受影响,战斗力将大打折扣,这无疑是对抗罗马大军的一大难题。如何在危机四伏的战场上寻找新的补给线,成为他必须迅速解决的当务之急。

阿尔达希尔一世沉浸在深深的思索之中,反复权衡着眼前的困境。粮食短缺,这是军队前行的重大阻碍,然而他忽然灵光一闪,意识到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需要太过复杂的解决方案。既然缺乏粮草,为何不直接从富饶的田野中获取呢?如今正值五谷丰登的季节,每一处村庄、每一寸土地都铺满了金黄的麦穗,宛如大自然的慷慨馈赠。

他的计划已然成形:大军行进到一处,便收割那里的麦田,让饱满的麦粒在原地晾晒,待到大军走过,这些晾干的麦子不就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了军粮,为士兵们提供了前进的动力?他的思绪如疾风扫过麦田,坚定而决绝。

然而,这样的决策并非没有代价。他清楚,如此大规模的掠夺无疑是对当地百姓的灾难,犹如蝗虫过境,所到之处,寸草不留。那些辛勤耕作的农民,他们的辛勤努力将化为乌有,甚至可能因此陷入饥饿的深渊。

阿尔达希尔一世,这位英勇无畏的君主,眼中只有战场的硝烟和胜利的曙光,对于那些在和平时期显得至关重要、在战乱中却显得微不足道的琐事,他觉得完全没有必要浪费心思去考虑。在他看来,战争的号角已经吹响,士兵的生命和国家的存亡才是他日夜思索的重点。谁会在意那些繁文缛节,谁还会在乎那些在战火纷飞中显得如此脆弱的礼节呢?他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战胜敌人,保家卫国,其他的都可以暂时搁置一边。

同样,在遥远的安条克城外,卡拉卡拉也正陷入类似的困境。这位雄心勃勃的将领,面对着进退维谷的局势,毅然做出了一个决定——命令手下的士兵在塔里阿姆斯野区周边抢粮。他的理由直截了当,毫不拖泥带水: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军队的补给线就是生命线。没有粮食,就意味着战斗力的削弱,甚至可能导致全军覆没。在战争的残酷法则面前,道德和法律都得让步于生存的本能。因此,尽管这是一项争议颇多的命令,但在卡拉卡拉的眼中,这是为了大局,为了胜利,不得不采取的权宜之计。

卡拉卡拉,那位铁腕的罗马皇帝,站在历史的舞台上,用他坚定而冷酷的语气宣告:“此刻的安条克,这座曾闪耀着辉煌的城市,已被叛乱的阴影所笼罩。那些胆敢挑战罗马权威的人,他们背叛了帝国,背叛了荣耀,他们的行为是无法被容忍的。然而,我们的公正并非没有怜悯,我们的剑虽锋利,却不轻易沾染血迹。因此,作为对这些叛徒的惩罚,我们将采取一种更为微妙的策略——夺走他们的粮食。”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深思熟虑的狠劲,“我们并不打算剥夺他们的生命,生命是宝贵的,即使是敌人。但让他们体验饥饿的滋味,那是对他们的警告,是对他们所作所为的直接回应。粮食,那维持生存的基本,我们将取之于他们,让他们在自己的罪孽中受苦。这样,他们将明白,背叛罗马的代价是何等沉重。我们并非无情,只是在维护秩序和尊严,这是对每一个忠诚子民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