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水淹七军(1 / 2)

李明沉吟了许久,目光深邃而坚定,仿佛在脑海中演绎着一场无声的战役。他最终摇了摇头,这个决定带着一种无法撼动的决绝:“我选择留在城邦之中,静待关将军的到来!”他的声音虽轻,却充满了力量,每一个字都像是钉在了每个人的心头。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台对讲机,慎重其事地递给对方,眼神中闪烁着信任和期待:“这个对讲机,你收好。如果有任何状况,有任何需要帮助的事情,尽管对着它说话。无论我在何处,只要能接收到信号,都会第一时间为关将军提供援助。”这份承诺,既是对他人的交代,也是对自己的期许,他愿意成为关将军坚实的后盾,哪怕相隔千里,那份守护的决心依旧不变。

关羽,那位威震华夏的蜀汉五虎上将,此刻竟不由自主地怔住了。他那双锐利如鹰般的眼眸凝视着眼前之人,心中涌起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那人的眼神中,流露出的不仅仅是对他的敬畏,更是一种对英雄深深的敬仰和欣赏。那是一种出自心底的钦佩,如同山川对雄峰的仰望,江河对大海的崇敬,热烈而真挚。

他的剑眉微蹙,仿佛在试图理解这份情感的深沉。在战场上,他见过无数的敌人,感受过各种各样的恐惧与敌意,但这种对他个人魅力的认可,对他英勇事迹的赞叹,却是他少有经历的。他能感受到,眼前之人看向他时,眼中闪烁的光芒,那是一种对英雄的热切期盼,是对正义与勇气的热烈颂扬。

关羽的胸中翻腾起一股暖流,那是被人理解和尊重的感动。他那铁石般的心肠在此刻也微微柔软,他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仅赢得了战场上的胜利,更赢得了人心。这是一种无形的胜利,比任何一场战役都更为深远,更为动人。

他站在那里,沉默无言,任由这份情感在心中激荡。

李明对关羽的敬仰之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自打他在电视荧幕上领略了那部经典的《三国演义》剧集,关羽的形象便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尤其是当剧情推进到“败走麦城”的那一幕,李明仿佛能透过屏幕触碰到那份历史的沉重与悲壮。那一刻,他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英勇的武将,更是一位坚守道义、无畏生死的豪杰。关羽的陨落,如同英雄的挽歌,让人感叹命运的无情,同时也被他的坚韧与执着所震撼。那种末路英雄的凄凉,让李明深感人生的无常,也对关羽的忠诚和英勇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崇敬。每次回想起那一段,他都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震撼,那是对英雄主义最真实的诠释,也是他对关羽无法言喻的敬意。

诚然,他的内心深处并不期望这样的场景上演。在他心中,关羽,这位英勇无比的人物,应当享有更为尊严的结局。他幻想关羽应该如同一位受人敬仰的老教父,安详地生活在自己的繁花似锦的庄园中。那是一个充满阳光的宁静午后,家人围聚在他的身边,温暖而和谐,他的生命在爱与尊重中平静地消逝,而不是在残酷的战场上,身体支离破碎,无法完整,让人痛心疾首。这样的对比,更显出他对英雄深深的惋惜和对命运无情的无奈。

李明,一个对历史有着深厚兴趣的年轻人,尽管他并非关羽的狂热崇拜者,但当他了解到关羽那悲壮而英勇的结局时,内心深处的正义感被强烈地激发了。他无法忍受一位如此英勇无畏的将领,因为历史的波澜壮阔而遭受不公的待遇,更无法接受那种非战之罪导致的悲剧性死亡。这种愤怒并非出于粉丝的盲目情感,而是源于对公正和平等的深深执着。

因此,李明决定以自己的方式来帮助关羽,希望通过他的理解和研究,让更多人了解并记住这位历史上的英雄。他要用文字、图像甚至数字化的手段,重现关羽的生平,让关羽的故事在现代世界中继续流传,让人们理解他的壮志豪情和忠诚勇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