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连站在高要身旁的吕雉,也被这一番话吓了一跳。她原本以为自己对高要的计划了如指掌,但没想到竟然还有这样一个重要的部门是她所不知道的。按照高要所言,这商务部一旦成立,恐怕会带来不少麻烦和挑战。
首先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士农工商的问题。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管仲提出的,他提出“四民分业”的理念,其目的是为了优化社会效率。通过让不同职业的人群聚居在一起,使得每个群体都能在年少时就开始学习相关技能,从而达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的状态,避免因职业流动而带来的混乱。从本质上讲,这只是一种职业划分,而非等级排序。
这并非是秦始皇的决策失误,毕竟在统一六国后,秦地的许多百姓都面临着温饱问题,大力推崇种植是恢复国家生产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只是由于吕不韦事件的影响,秦始皇对商人掌权多少有些抵触,因此对商人的政策更为严苛一些。
再加上士农工商这个排列顺序,不仅符合当权者士大夫的利益诉求,更有利于他们对社会的掌控和管理。于是,这种顺序逐渐演变成了一种阶级形态。
原本,“士”指的是士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如今,“士”主要指的是以士大夫为首的文人墨客。他们通过科举等途径进入官场,成为社会的精英阶层,掌握着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权力。
而“农”排在次要位置,原因有二。其一,农业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农民是社会的主要劳动力,他们的生产力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其二,农民相对来说比较愚昧无知,缺乏反抗意识和能力,对士大夫的地位和权力构不成太大威胁。
此外,汉朝开始对儒家思想的推崇也对这种阶级形态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儒家强调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与士农工商的排列顺序相契合。
这种阶级形态并非一开始就完全固化。在汉朝之前,虽然很多人已经认同了这种顺序,但它尚未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真正将这种阶级彻底固化在封建社会的,应当是汉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
这一政策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思想,进一步强化了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同时,这种模式也方便了管理者对地方的治理,使得社会更加稳定。
这种固化的思想却催生出了一个华夏文明中的最大毒瘤——世家。世家是指那些世代为官、拥有大量土地和财富的家族。他们通过联姻、举荐等方式,垄断了政治权力和社会资源,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特权阶层。世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公平和进步,成为封建社会的一大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