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公与可知田元皓(1 / 1)

“兄长,没想到我们二人这么快就当了将军,而且直接从一个军司马,变成了现在统帅一万五千兵马的将军。”

“真是匪夷所思啊!只不过就要和兄长分离了,心中难免有些不舍。”

张郃比高览年长一些,所以称呼他为兄长,两个人自小认识,并且一同出道,感情非常好,一下子要分散了,心中有些不舍。

不过对于刘子恒让他们当将军,他们内心还是很感激,也是很兴奋的。

“呵呵,傻小子,以后我们依然还是大王帐下的将军,现在还是非战时刻,所以才会分兵驻守。”

“但是我看这个天下就要乱了,所以你要小心。”

“大王将你分配到清河郡其实是有目的的,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必然是想要让你眺望青州。”

“到时候天下大乱,你很可能就是进攻青州的第一个将军。”

“而我的位置也恰到好处,正好能够威胁到兖州,甚至能够立刻带兵前往洛阳。”

“所以你可别小看了大王这般的布置,大王不简单,以后跟着大王干,封侯拜相不会太远的。”

张郃内心犹如明镜一般,伸出手拍了拍高览的肩膀提醒到,他知道刘子恒派遣他们两个人去的目的。

他担心高览听不出来,所以直接将这件事情告知于他,以免他做错事。

“原来如此,我知道了兄长,兄长放心,我办事,靠谱的很,嘿嘿!”

“我一定会按照大王的指示,招募屯田兵屯田,一定要多存点粮食,到时候如果真的天下大乱,也能够保证大王有充足的粮草。”

“这样我们外出打仗才没有后顾之忧,哈哈!”

高览也不笨,连忙嘿嘿笑道。

“嗯,你知道就好,将那边的事情处理好了,战乱很快就回来了。”

“我听说当今陛下已经坚持不了多久了,所以我们大展身手的机会就要到了。”

“我们兄弟二人一起努力吧!”

“现在大王手里的武将应该没有多少,所以我们晋升的机会是最大的,不可放过这些机会。”

张郃嘴角微微一扬,看着高览点了点头道。

“嗯,好嘞。”

高览微微笑道。

“将人分一下吧!”

“一人一万五,正好,你将自己原先的那些人也带走。”

随后张郃和高览分别开始分配队伍,一个人分了一万五千,骑兵、弓弩手、枪兵等全部配备整齐。

“主公,已经交接完毕了,这些资料您过目一下。”

等刘子恒回到州牧府之后,沮授连忙将自己手中的交接资料拿了过来。

“不用了,公与办事,本王放心。”

刘子恒看见沮授拿着的一叠叠的账目,身后的士卒还搬了很多的箱子,整个人都傻眼了,哪里还有心思去看,连忙挥手说道。

“开玩笑,这么多的账目,我看得过来吗?”

“现在又不是简化的数字,全部都是大写的,记录起来麻烦的要死,让我看,我得翻看多久。”

“还是不看了,只要沮授说没问题,那应该没有问题了。”

刘子恒原本就不是块读书的料子,看书都要看头晕来,以前课都是趴着睡觉的货色,让他看这么多书,这简直比登天还难。

“没想到主公对我如此信任,这样的主公,怎么能够不为他效死命呢?”

“的主公如此,我还有什么要求呢?”

“没想到我沮授还能够遇到如此明主,真是天可怜见啊!”

“我沮授的翻身机会总算是要来了,呵呵!”

对于刘子恒这么说,沮授内心非常的感动,一个谋士最重要的是什么,那就是得到主公的信任。

只有主公信任他们,他们的计谋才能够实施下去。

而刘子恒对他无条件信任,自然会让沮授内心倍加感动。

“喏。”

沮授连忙朝着刘子恒拱手拜道。

“嗯。”

随后沮授朝着身后的士卒挥了挥手,士卒连忙将箱子抬走,放回了府库之中。

“公与,听说冀州有数位名士,其中有一位名叫田丰田元皓,不知沮授可识得否?”

“本王初到冀州,求贤若渴,尚需一些名士来处理政务,听说田元皓才高八斗,有萧何之才,不知可否引荐一番?”

刘子恒知道沮授和田丰认识,但是却不点破,随后看着他问道,眼神之中有些急切,表现出了一种求贤若渴之心。

“大王居然知晓元皓之名?”

“启禀大王,田丰田元皓确实才高八斗,而且是微臣好友。”

“然性情刚烈,微臣害怕元皓在主公手下会顶撞主公。”

“到那时,微臣可就有些左右为难了。”

沮授看见刘子恒求贤若渴,心中也暗自为田丰高兴,但是他还是要打一下预防针。

毕竟田丰比自己还要刚而犯,自己确实有一点,他也承认,但是却没有田丰那么强烈,生怕自己好友在这里不得志。

倒是很可能会影响他们两人的关系,甚至田丰的性命都有可能会丧失在其中。

“噢?”

“公与真的识得田丰,田元皓?”

“公与此话就不对了,刚而犯,固然是性格的原因。”

“但是也要想想田丰为何会刚而犯。”

“他定然是认为本王做事有错误,才会明确的指正出来。”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这个道理,本王还是懂得的。”

“如果元皓能够在本王手底下,本王必定会知人善用,元皓提出的问题,本王也会仔细思考。”

“定然不会怪罪于他,希望公与能够代为引荐。”

刘子恒现在手底下也不过只有沮授一人,而田丰这样的人才,他自然不能够错失。

他要效仿唐太宗李世民,心胸开阔,才能够知道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

当年魏征这样的直谏之臣,都能够在李世民的手活到善终,可想而知他心胸的宽广。

自己作为未来人,难道还做不到吗?将这些有识之士集中在一起,才能够让他快速的统一三国。

*长按喜欢的段落可以评论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