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零六章 针锋相对(1 / 2)

纵观整个历史,文武之争历来都是很重要的现象。

乱世武人纵横,文人遭殃,但是在太平盛世的时候,文人有站在了武人的上面。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大明朝也逃不出这个命运,朱皇帝布衣起家,手下有一群能征善战之将,徐达、常遇春、汤和,邓愈、李文忠皆是不世之才,为大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所以在大明朝初期武强文弱,武将的地位非常高,开国六公只有李善长一个文人,赫赫有名的刘伯温不过是个诚意伯。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将们逐渐的在朝廷上失去了话语权,被排除了权力的中心。

这个时候文臣的力量逐渐的增强,他们把持了大明朝朝政,将武将狠狠的踩在了脚下。

五军都督基本上成为了一摆设,权力已经被文臣所控制的兵部所架空。大都督成为一个虚衔

督抚制度的出现,武将们彻底的沦为了文臣的附庸,一应生杀大权都握在文臣的手中,以至于一个小小的七品监军都可以指挥比他高很多级别的武将。

武将们并不甘心被文臣踩上下面,所以双方也明争暗斗不休不止,无奈大明中后期,文臣已经做大了,甚至可以跟皇帝顶牛,武将们已经没有什么法子跟其抗衡了。

但是武将的背后代表的是大明朝的勋臣集团,他们可是大明朝最大的贵族阶级,这帮人自然不甘心久居文臣之下,所以一直密谋夺取权力。

陕西之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所以他们才会不遗余力的上下活动,说动皇帝启用闲赋在南京的将门之后马麟。

其实对于眼下文强武弱的局势,朱皇帝也有一番计较。这个文臣领兵有极大的弊端,这一次同时动用马麟和李忠有,他也是想做一下尝试。

果然,两位主官刚一见面,就针尖对麦芒的干上了。

李忠有面沉如水,对于马麟的话不置可否。

良久才道:“马伯爷,陕西的事情错综复杂,已经不是单纯的武力可以解决的了,所以杨督师的做法也不是一无是处。”

是吗?

马麟冷笑了一下,道:“既然如此,万岁爷为什么好要征调你我入陕呢?杨督师这次出师不利,很大的原因就是当地的官员制肘吧!”

他意味深长道:“同时文人一脉,杨督师不便动手,所以处处被动,李大人该如何取舍呢?”

李忠有顿时语气一塞,默不作声了。

陕西的事情另有隐情。

这次闹饥荒的主要是关中和陕北,陕北土地贫瘠倒也罢了,关中的土地可是风水宝地,大凡有点势力的都想在这里置地。所以这里的土地价格很高,而且是供不应求。

这次的饥荒给了这些人希望,所以他们想趁着这个机会大肆的并购关中的土地。

饥民不过是一群吃不上饭的农民,哪有什么战斗力,所以杨贵第的大军一入陕西就势如破竹,一连攻下了十几座城市。

攻城容易守城难,更难得是要安顿这些灾民,一定要给他们饱饭吃。

于是杨贵第将善后的工作交给了当地的官员,但是这些官吏再次打起了当地的土地的主意,利用手中的权利和粮食,贱价买饥民手中的土地,不卖地就不给粮食,很多已经平复的县城就这么再次逼反了。

川陕总督杨贵第听到以后大怒,急忙回师平反,同时处置了一些大发国难才的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