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鹄道:“陛下应该知道,如今蒙古以经统一了草原,势力己远非昔曰可比,铁木真更是百年难得一遇后枭雄之才,如此强敌,岂是能够在一战之间就能击败的,凡事欲速则不达,而且经此一战之后,也足以震慑蒙古,不敢轻视我大金,同时也能振奋自西夏败战之后,我大金的军心士气,收益亦不算小,因此陛下不必为此耿耿于怀。”
完颜长之听得频频点头,正是旁观者清,张鹄说的确实有道理,自己确实太急了一点,在出战之前,也确实有过想要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但想是一回事,做不做得到又是另外一回事,现在看来,当时这种想法显然是有些太免强了。与蒙古的这一战取得这样的结果,其实也算很不错了。
但在另一方面,现在北方的危胁依然没有解除,必须还有想出一个办法来应对。因此完颜长之道:“伯逸说得虽然不错,朕对这一仗的要求也确实是过高了。但现在蒙古的元气未伤,随时都还可以大举南下,而且依朕看来,往后蒙古也不会再像现在一样,集中大军,进攻我大金的边关城池,而是会化为小股,多点进攻,劫掠边境地区,今我们防不胜防。如果在北方边境驻扎大军防守,一来现在南方本来就有些吃紧。一时难以抽调那幺多的兵力出来,二来所消耗的钱粮物资也是目前我大金难以承担,朕就是在为此扰心,不知伯逸对此可有什么良策吗?”
张鹄道:“回禀陛下,徽臣早己想过,首先可以重新建筑界壕,以为阻挡蒙古骑军之用,微臣以有详计划,请陛下过目。”说着从衣袖里取出一本册子,递给完颜长之。
完颜长之点点头,接过册子来观看。其实这一点他到是也想过,重新建筑界壕,阻挡蒙古军也不失为一个暂时的可行之计。
所谓“界壕”也称为“壕堑”或“边墙”,其实就是金国为了保护北方边境,修筑的一种类似于长城的大型防御工事,通常由壕墙和壕堑两部分组成,壕堑的通常宽两到三丈,深一丈,壕墙都修在壕堑以南,即靠近金国的一方,呈梯形,底宽二丈有余,顶宽一丈左右,有些地段还修筑了垛口。并在重要交通路口地段兴筑关隘,又通称为"界壕边堡"。
边堡是具有一定规模和设施的边防小城,建于壕堑、界壕后面的险要处。坚固程度和规模都超过壕墙,内部军事设施齐备,外有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可以独立作战的城堡。边堡与壕堑、壕墙结成一体,使军队进可以出击,退可以据守。金世宗时期,主要是用界壕来阻挡蒙古军,仅在泰州境内就设有边堡十九座,临潢府也有二十四座。
金国从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时期就开始修建界壕,陆陆继继修建了近四十年。虽然界壕的规模远远小于长城,但所需的耗费也不小,因此但主要完成还是在金国国力最盛的金世宗时期。总计修筑了约有四千余里。
界壕在阻北方鞑靼部族南下劫掠,保护金国北方边境,也起了一定价值作用。但因为金国国力有限,壕堑无论是在修筑的规模还是质量,都远远不及长城,因此防守力也大打拆扣,而界壕修筑的位置比长城更向北方,因此也更易为风沙所填平倾蚀,失去效用。一般的界壕地段,一但维修不善,用不了十年,就会逐渐失去作用。
而且在近几年来,金国先是为了供应南征,后来又因为草原混战,蒙古部为了统一草原而无瑕南下,北方安定了不少,因此朝廷也就忽视了界壕的作用。等到完颜允恭继位之后,更是不予理睬,这次完颜长之率军迎战蒙古军时,就发现有许多地方的界壕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其中大部份都是修善不力,造成的结果。
不过界壕修筑时间毕竟并不太远,而且大部份都是近十年內修筑而成的,因此除去少数年代较长的地方需要重建之外,大部份地方只要做一些修膳工作,无需大规模重建,就足以再用四五年时间,所消耗的费用也要比纯粹修筑来少得,而且界壕完善之后,所需的驻军也会大量减少,大约十五到十八万也就足够了。对于目前的大金来说,还是十分划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