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挽救李存勖(1 / 2)

老郭其实对那个郭从谦并无好感,只是因为他是亲家的养子,郭从谦又因为与老郭同姓,且都是代州人,为了在河东立足,才认了老郭为叔父。

所以,郭从谦之死,老郭并未深究。

老郭:“老夫请问太子,此事过后,有何打算?”

李继岌却反问道:“郭枢密对于朝堂局势,有何看法?”

老郭长叹一声:“朝堂堪危啊!

除了太监营私弄权,伶人嬉君乱政,还有庸人当权,匪类镇藩,都是不祥之兆!”

李继岌知道,现在能让老郭揪心的,太监以景进、马彦珪、韦令图三个为首,伶人以李绍宏、朱守殷两个领头,却不知庸人和匪类指的是谁。

于是问道:“郭枢密,请问庸人和匪类指的是谁?”

老郭:“庸人可多了去了!

中书事豆卢革、河南尹张全义、卢质、滑州留后段凝、中书侍郎赵光胤、礼部侍郎韦说、租庸使王正言等;

匪类即是挖掘唐陵的温韬、搜刮百姓的租庸副使孔谦等。

不知太子有何应对之法?”

李继岌:“庸人和匪类都是依附于太监和伶人的。

只要清除了太监和伶人,庸人和匪类自然没有藏身之地。”

老郭:“但是,太子如果与太监、伶人为敌,那就是与皇帝为敌。

即使太子与皇帝是父子,但众口铄金,时间长了,皇帝恐怕对太子会心存芥蒂。”

李继岌:“对太监和伶人,要实行内部分化,培养忠于我们的太监和伶人,让他们形成内斗,互相消耗,狗咬狗,一嘴毛!”

老郭笑道:“太子可有具体计划?”

李继岌:“已经在执行之中,冬天便可见分晓!”

老郭走了以后,李继岌又制定了新的计划:

让李从袭拉拢一帮伶人,第一是排练《秦王破阵乐》,让皇帝亲自参与,一边消耗他的精力,一边鼓舞士气,排练杀伐天下的大戏;

第二是《长生殿》。

这出戏主要是描写唐明皇前期励精图治,后来沉迷于杨贵妃的美色,重用杨贵妃的兄弟,身边汇集了太监和伶人乱政,导致安史之乱,后来郭子仪平叛成功的故事。

这部戏很有针对性,唐明皇的经历在历史上和李存勖有惊人的相似。

如果李存勖能够在演出这部戏的过程中,体会到李继岌的深情厚谊和良苦用心,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李继岌的《长生殿》,完全照抄后世而来,但针对李存勖的特点,稍微做了改动:

唐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长生殿》中的男主角。

在剧中是一个政治上开明而又昏庸,感情上风流而又深情的帝王形象。

杨贵妃:唐明皇李隆基宠爱的贵妃杨贵妃,《长生殿》中的女主角。

是一个才貌双绝的佳人,深情妒忌的妃子形象。

杨国忠:杨贵妃之兄,靠着杨贵妃的关系做了唐明皇的丞相,与安禄山内讧,是一个挟势弄权、骄奢淫逸、心胸狭窄、专权误国的奸臣形象。

安禄山:本是边关将领,后被任命为范阳节度使,野心勃勃,奸诈险恶,狂妄自大,起兵反叛朝廷,造成了“安史之乱”,在剧中是一个反面角色。

高力士:唐明皇身边的宦官,灵活圆滑,善于随机应变,回旋于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参与朝政,打击报复能臣干将,使得文武大臣与皇帝离心离德。

郭子仪:武举出身,授天德军使,后拜朔方节度使,率军平定了“安史之乱”。

是一个满腹经纶,忧国忧民,拯救天下的英雄形象。